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在历经十余天的激烈角逐后,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,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赛事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我国体育健儿的卓越实力,也为巴黎奥运会周期的人才选拔提供了重要平台,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勇拼搏,创造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绩,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宴。
赛事规模空前 竞技水平创新高
本届全运会共设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,参赛运动员超过1.2万名,规模创历史新高,赛事覆盖游泳、田径、体操、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,同时增设攀岩、滑板等新兴项目,体现了全运会与时俱进的特点,在竞技水平上,多项全国纪录被刷新,部分成绩甚至达到世界顶尖水准,在游泳项目中,多位选手游出接近世界冠军的成绩;田径赛场上,短跑、跳远等项目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国际大赛。
新星闪耀 老将坚守
全运会历来是新人辈出的舞台,本届赛事中,一批“00后”选手表现抢眼:17岁的游泳小将李冰洁在女子400米自由泳中打破全国纪录;19岁的跳水新秀王宗源在男子3米板项目上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冠,这些年轻运动员的崛起,标志着中国体育后备力量的蓬勃发展28圈。
多位奥运冠军和体坛名将也展现了“常青树”的风采,32岁的短跑名将苏炳添以9秒95的成绩卫冕男子百米冠军,证明自己仍保持巅峰状态;35岁的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马龙带领队伍夺得男团金牌,用实力诠释了何为“传奇”,新老交替中,中国体育的传承与创新得到完美呈现。
科技赋能 赛事组织升级
本届全运会在赛事组织方面凸显科技元素,5G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赛事直播,多机位智能跟踪系统让观众获得沉浸式观赛体验;AI辅助裁判系统在体操、跳水等打分项目中投入使用,有效提升判罚准确性,所有场馆均配备智能体温监测和人流调控系统,确保防疫安全。
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深度融合
作为“全民全运”理念的实践,本届赛事特别设置群众体育比赛项目,包括广场舞、太极拳等19个大项,吸引近万名业余选手参与,组委会还组织冠军运动员走进社区、学校,开展健身指导活动,这种“竞技引领+全民参与”的模式,有力推动了健康中国建设。
人才培养功能凸显
全运会始终承担着为国家队选拔人才的重要职能,本届赛事中,各项目国家队教练组全程观赛,重点考察年轻选手的表现,据初步统计,已有超过200名在全运会上表现突出的运动员入选新一期国家集训队,他们将代表中国参加亚运会、世锦赛等国际赛事。
节俭办赛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秉持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的办赛原则,组委会通过改造现有场馆、使用可再生材料等方式大幅降低办赛成本,赛事期间,所有场馆100%使用绿色电力,奖牌和颁奖台均采用环保材料制作,这种绿色实践为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。
文化展示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
开闭幕式上,举办地陕西通过秦腔、皮影等非遗元素展现厚重文化底蕴,比赛期间,运动员们尊重对手、服从裁判的体育精神屡获赞誉,特别是在集体球类项目中,多场逆转取胜的经典战役,生动诠释了永不放弃的体育价值观。
随着主火炬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全运会正式画上句号,这场体育盛会不仅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瞬间,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体育的蓬勃生机,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在闭幕式致辞中所说:“全运会是检验我国体育发展成果的阅兵场,也是迈向体育强国的新起点。”下一届全运会将于2025年在广东、香港、澳门三地联合举行,届时必将呈现更多精彩。